质量管控-现场施工质量通病
1. 板材内嵌型材条收口脱落
情况分析
a、型材收口条粘结不牢固或板材与型材条变形系数不一致,导致粘合胶脱落。
b、安装时没有留伸缩缝,受压缩后型材条易变形弯曲。
预防方法
a、型材条与板材可以通过工厂统一加工安装的方式,保证其整体性;同时注意板材四周要做好防潮处理,减少材料变形。
b、板材施工时,可以采用平接方式,使型材条有足够的伸缩空间。
2. 板材与踢脚线收口不当
情况分析
a、前期图纸深化不到位,没有表达该位置的收口关系或收口处理考虑不到位。
b、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施工监管不足。
预防方法
a、深化设计阶段应考虑清楚具体的收口关系处理方式。若先安装石材踢脚线,应控制踢脚线的标高及水平度,然后将木饰面压在踢脚线上口;若先安装木饰面,应控制木饰面下标高及水平,避免材料间存在缝隙或安装不上去。
b、施工过程中应该对各个步骤及细节把控仔细,并及时准确地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工作。
3.板材与墙面其他材料收口不当
情况分析
a、前期图纸深化不到位,石材与木饰面相接位置,未考虑收口工艺优化。
b、未做基层检查,原基层墙面平整度不达标存在偏差,导致安装后完成面发生偏差。
预防方法
a、深化设计阶段应考虑深化改进收口方式,改变直接硬接收口的方法,通过石材侧角及木饰面离缝的安装方法,实现平接的优化工艺。
b、施工前,要做好基层检查及处理工作,控制基层墙面平整度及木饰面和石材饰面完成面的平整度。
4.板材与顶面收口不当
情况分析
a、前期设计及后期施工时均为考虑收口位置的细节处理,未考虑板材收缩问题,深化设计不到位,施工经验不足。
b、施工前未做基层检查,基层含水率不符合施工要求或施工环境不符合施工标准,导致板材受潮形变。
预防方法
a、前期深化设计时,应考虑收口关系,吊顶石膏板与木饰面上口预留工艺缝。
b、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步骤、要求及标准进行施工,不能偷工减料,加强监管。
5. 板材边缘翘起
情景分析
a、结构胶固化时间不足,施工后未及时压实或固定。
b、板材受潮膨胀,或者固定点不足。
预防方法
a、结构胶施工后立即压实,必要时增加固定点并保证固化时间。
b、选择质量合格的结构胶,并均匀涂抹。
c、保持施工环境干燥,选用防潮性好的板材。
6.板材表面污染或划痕
情景分析
a、施工过程中未采取保护措施,或操作不当。
b、结构胶使用过多,污染了板材表面。
预防方法
a、施工时用保护膜或纸张覆盖板材表面。
b、结构胶施工时严格控制用量,及时清理多余胶水。
c、工具使用规范,避免粗暴操作。
7.表面不平整
情景分析
a、基层处理不平,未达到施工要求。
b、板材与基层粘接不牢固,或施工时结构胶涂抹不均匀。
c、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或板材存放受潮变形。
预防方法
a、基层施工前仔细找平,确保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
b、选择质量合格的结构胶,并均匀涂抹。
c、板材存放时避免受潮,堆放平整。
8.接缝不均匀、不紧密
情景分析
a、板材裁切不精确,尺寸偏差较大。
b、板材未按弹线施工或定位不准确。
c、板材热胀冷缩未留伸缩缝或缝隙控制不当。
预防方法
a、使用精密切割工具,确保裁切准确。
b、施工前明确弹线,确保板材位置准确。。
c、预留合理的伸缩缝,特别是温湿度变化较大的区域。
9. 空鼓或脱落
情景分析
a、基层表面处理不到位,灰尘、油污未清理干净。
b、结构胶粘结强度不足,或者涂抹不均匀。
c、外力冲击导致板材松动或脱落。
预防方法
a、基层施工前清洁表面,确保干燥、无油污。
b、使用高质量的结构胶,施工时涂抹均匀。
c、板材安装完成后注意保护,避免强力冲击。
10.色差明显
情景分析
a、板材来自不同批次,色泽不一致。
b、环境光照不同导致视觉上的色差。
预防方法
a、采购时优先选择同一批次的板材。
b、施工时合理搭配,避免明显的色差部位拼接在显眼区域。